祖先神农尝百草 继往开来有我们

精华目录

内科目录

 内科目录 ❄  固定目录(内科目录)  、❄   编辑 (内科目录)   、 ❄  固定连接  (精华目录) 、 ❄  编辑  (精华目录)     置顶 范文 —— ❄ 综述范文:  病例万能公式【完整版】 、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大全 、

热门博文

2022年12月20日星期二

13,连朴饮lpy

 13连朴饮lpy  黄连3厚朴6石菖蒲3半夏3山栀9豆豉9芦根60

【中文】連朴飲
【汉语】Lian Po Yin
【英文】Coptis and Officinal Magnolia Bark Beverage
【分类】祛湿剂
【出处】《霍乱论》
【组成】制厚朴二钱 (6g) 川连姜汁炒 石菖蒲 制半夏各一钱 (各3g) 香豉炒 焦栀各三钱 (各9g) 芦根二两 (60g)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本方为主治湿热霍乱以呕吐为主之常用方。其证因于湿热蕴伏,清浊相干,属湿热并重之证。湿热中阻,脾胃升降失职,浊气不降则吐,清气不升则泻,气机不畅则胸脘烦闷;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乃湿热内蕴之佐证。治疗当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并重之霍乱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吐泻烦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肠伤寒、副伤寒等辨证属湿热并重者。
【方歌】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152

12,茵陈蒿汤ycht

 12茵陈蒿汤ycht 茵陈18栀子12大黄6

【中文】茵陳蒿湯
【汉语】Yin Chen Hao Tang
【英文】Virgate Wormwood Decoction
【分类】祛湿剂
【出处】《伤寒论》
【组成】茵陈六两 (18g) 栀子十四枚 (12g) 大黄二两 (6g),去皮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病机】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入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辨证属湿热内蕴者。
【附方】1.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栀子十五枚 (10g) 甘草一两,炙 (3g) 黄柏二两 (6g)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功用:清热利湿。主治:黄疸,热重于湿证。身热,发黄,心烦懊,口渴,苔黄。
2. 茵陈四逆汤《伤寒微旨论》甘草 茵陈各二两 (各6g) 干姜一两半 (4.5g) 附子一个,破八片 (6g) 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主治:阴黄。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紧细或沉细无力。
【方歌】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
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11,真武汤zwt

 11真武汤zwt   附子9茯苓9白术6生姜9白芍9

【中文】真武湯
【汉语】Zhen Wu Tang
【英文】True Warrior Decoction
【分类】祛湿剂
【出处】《伤寒论》
【组成】茯苓三两 (9g) 芍药三两 (9g) 白术二两 (6g) 生姜切三两 (9g)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9g)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病机】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盖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肾,脾阳虚则湿难运化,肾阳虚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湿内停。肾中阳气虚衰,寒水内停,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四肢,则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水湿流于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水气凌心,则心悸;水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眩。若由太阳病发汗太过,耗阴伤阳,阳失温煦,加之水渍筋肉,则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其证因于阳虚水泛,故治疗当以温阳利水为基本治法。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等辨证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
【附方】附子汤《伤寒论》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15g) 茯苓三两 (9g) 人参二两 (6g) 白术四两 (12g) 芍药三两 (9g)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温经助阳,祛寒化湿。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阳虚水饮停为患,悸眩润惕保安康。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160

10,苓桂术甘汤lgsgt

 10苓桂术甘汤lgsgt 茯苓12桂枝9白术6炙甘草6

【中文】苓桂朮甘湯
【汉语】Ling Gui Zhu Gan Tang
【英文】Poria, Cinnamon Twig,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and Licorice Decoction
【分类】祛湿剂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 (12g) 桂枝去皮三两 (9g) 白术二两 (6g) 炙甘草,二两 (6g)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病机】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盖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辨证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3. 使用注意:若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附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又名肾着汤)《金匮要略》甘草二两 (6g) 干姜四两 (12g) 茯苓四两 (12g) 白术二两 (6g)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功用:温脾胜湿。主治:寒湿下侵之肾着。腰部冷痛沉重,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方歌】苓桂术甘是经方,中阳不足痰饮猖,
悸眩咳逆胸胁满,温阳化饮功效彰。


9,羌活胜湿汤qhsst

 9羌活胜湿汤qhsst 羌活6独活6防风3藁本3川芎1.5蔓荆子2甘草3

【中文】羌活勝濕湯
【汉语】Qiang Huo Sheng Shi Tang
【英文】Notopterygium Dampness-Drying Decoction
【分类】祛湿剂
【出处】《脾胃论》
【组成】羌活 独活各一钱 (各6g) 槁本 防风 炙甘草,各五分 (各3g) 蔓荆子三分 (2g) 川芎二分 (1.5g)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病机】本方主治为风湿在表,其证多由汗出当风,或久居湿地,风湿之邪侵袭肌表所致。风湿之邪客手太阳经脉,经气不畅,致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风湿在表,宜从汗解,故以祛风胜湿为法。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长于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头身重痛而表证不明显者。临床应用以头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等辨证属风湿在表者。
【附方】蠲痹汤《杨氏家藏方》当归去土,酒浸一宿 羌活去芦头 姜黄 黄芪蜜炙 白芍药 防风去芦头 各一两半 (各45g) 炙甘草 半两 (15g) 上 咀,每服半两 (15g),水二盏,加生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功用:益气和营,祛风胜湿。主治: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营卫之证。肩项臂痛,举动艰难,手足麻木等。
【方歌】羌活胜湿独防风,蔓荆槁本草川芎,
祛风胜湿通经络,善治周身风湿痛。


8,防己黄芪汤fjhqt

 8防己黄芪汤fjhqt  防己12黄芪15白术9生姜4大枣1甘草6

【中文】防己黃芪湯
【汉语】Fang Ji Huang Qi Tang
【英文】Stephania Root and Astragalus Decoction
【分类】祛湿剂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防已一两 (12g) 黄芪一两一分 (15g) 甘草半两 (6g),炒 白术七钱半 (9g)
【用法】汤剂,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病机】本方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风性开泄,有虚不固,营阴外泄则汗出,卫外不密故恶风;湿性重浊,水湿郁于肌腠,则身体重着,或微有浮肿;风湿郁于肌肉、筋骨,则肢节疼痛。舌淡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之象。风湿在表,当以汗解,表气不足,则又不可单行解表除湿,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并施。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风湿、风水属表虚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辨证属风水、风湿而兼表虚证者。
3. 注意事项:若水湿壅盛肿甚者,非本方所宜。
【方歌】防己黄芪金匮方,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与风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157

7,甘露消毒丹glxdd

 7甘露消毒丹glxdd 滑石450茵陈330黄芩300木通150石菖蒲180藿香120白豆蔻120连翘120射干120贝母150薄荷120

【中文】甘露消毒丹
【汉语】Gan Lu Xiao Du Dan
【英文】Sweet Dew Toxin-Removing Elixir
【分类】祛湿剂
【出处】《医效秘传》
【组成】飞滑石十五两 (450g) 淡黄芩十两 (300g) 绵茵陈十一两 (330g) 石菖蒲六两 (180g) 川贝母 木通各五两 (各150g) 藿香 连翘 白蔻仁 薄荷 射干各四两 (各120g)
【用法】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汤剂,水煎服。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病机】本方主治湿温、时疫,邪留气分,湿热并重之证。湿热交蒸,则发热、肢酸、倦怠;湿邪中阻,则胸闷腹胀;湿热熏蒸肝胆,则身目发黄;热毒上壅,故口渴、咽颐肿痛;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甚或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为湿热稽留气分之征。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治疗湿温时疫,湿热并重之证,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故王士雄誉之为 “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临床应用以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肠伤寒、急性胃肠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等辨证属湿热并重者。
3. 注意事项:若湿热入营、谵语舌绛者,则非本方所宜。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151

6,平胃散pws

 6平胃散pws 苍术120厚朴90陈皮60甘草30生姜大枣

【中文】平胃散
【汉语】Ping Wei San
【英文】Stomach-Calming Powder
【分类】祛湿剂
【出处】《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 (120g)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 (90g) 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 (60g) 炙甘草黄,一两 (30g)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病机】本方证由湿滞脾胃所致。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故为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辨证属湿滞脾胃者。
3. 注意事项: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附方】1. 不换金正气散《易简方》藿香 厚朴 苍术 陈皮 半夏 甘草各等分 (各10g) 上为散,每服四钱 (12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热服。功用:解表化湿,和胃止呕。主治: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舌苔白腻等。
2. 柴平汤《景岳全书》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陈皮 苍术 厚朴 加姜枣煎服。功用:和解少阳,祛湿和胃。主治:湿疟。一身尽疼,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
【方歌】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
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附注】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列为濒危物种。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146

5,五苓散wls

 5五苓散wls  泽泻15茯苓9猪苓9白术9桂枝6

【中文】五苓散
【汉语】Wu Ling San
【英文】Five Substances Powder with Poria
【分类】祛湿剂
【出处】《伤寒论》
【组成】猪苓十八铢 (9g),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15g) 白术十八铢 (9g) 茯苓十八铢 (9g) 桂枝半两 (6g),去皮
【用法】散剂,每服6~1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病机】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 “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辨证属水湿内停者。
【附方】1. 四苓散《丹溪心法》白术 茯苓 猪苓各一两半 (各45g) 泽泻二两半 (75g),四味共为末,每次12g,水煎服。功用:健脾渗湿。主治:脾胃虚弱,水湿水停证。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 胃苓汤《世医得效方》五苓散 平胃散 (各6~10g) 上二药合和,苏子、乌梅煎汤送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煎服。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3.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十分 (4g) 五苓散五分 (2g) 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匕 (6g),日三服。功用: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桂枝温通助气化,利便解表烦渴清。


4,五皮散wps

 4五皮散wps  茯苓皮9大腹皮9橘皮9生姜皮9桑白皮9

【中文】五皮散
【汉语】Wu Pi San
【英文】Five-Peel Powder
【分类】祛湿剂
【出处】《华氏中藏经》
【组成】生姜皮 桑白皮 陈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 (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
【病机】本方所治之皮水证,系由脾湿壅盛,泛溢肌肤而致。水湿泛溢,故一身悉肿:湿性重浊,则肢体沉重;湿邪最易阻碍气机,气机壅滞则心腹胀满;肺气不降,则上气喘急。治宜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药性平和,为治疗皮水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妊娠水肿等辨证属脾湿壅盛者。
【方歌】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
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施。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158

3,三仁汤srt

 3三仁汤srt 杏仁15白蔻仁6薏苡仁18滑石18通草6竹叶6半夏15厚朴6

【中文】三仁湯
【汉语】San Ren Tang
【英文】Three Kernels Decoction
【分类】祛湿剂
【出处】《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五钱 (15g) 飞滑石六钱 (18g) 白通草二钱 (6g) 白蔻仁二钱 (6g) 竹叶二钱 (6g) 厚朴二钱 (6g) 生薏苡仁六钱 (18g) 半夏五钱 (1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病机】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究其病因,一为外感湿热之邪;一为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
【释疑】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如恶寒一证,为湿邪遏阻卫阳所致,与表证之恶寒有别;午后身热,为湿遏热伏所致,与阴虚之潮热不同。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 “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故治疗之法,惟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辨证属湿重于热者。
3. 注意事项: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附方】1. 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引《医原》藿香二钱 (6g) 半夏钱半 (4.5g) 赤苓三钱 (9g) 杏仁三钱 (9g) 生苡仁四钱 (12g) 白蔻仁一钱 (3g) 通草一钱 (3g) 猪苓三钱 (9g) 淡豆豉三钱 (9g) 泽泻钱半 (4.5g) 厚朴一钱 (3g) 水煎服。功用:解表化湿。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2. 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三钱 (9g) 滑石三钱 (9g) 茯苓皮三钱 (9g) 大腹皮二钱 (6g) 白蔻仁一钱 (3g) 通草一钱 (3g) 猪苓三钱 (9g) 水煎服。功用:清热利湿。主治:湿温邪在中焦,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竟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
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