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神农尝百草 继往开来有我们

精华目录

内科目录

 内科目录 ❄  固定目录(内科目录)  、❄   编辑 (内科目录)   、 ❄  固定连接  (精华目录) 、 ❄  编辑  (精华目录)     置顶 范文 —— ❄ 综述范文:  病例万能公式【完整版】 、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大全 、

热门博文

2022年12月20日星期二

9,桑菊飲sjy

 9,桑菊飲sjy 桑叶7.5菊花3薄荷2.5杏仁6桔梗6连翘5芦根6生甘草2.5


【中文】桑菊飲
【漢語】Sang Ju Yin
【英文】Mulberry Leaf and Chrysanthemum Beverage
【分類】解表劑
【出處】《溫病條辨》
【組成】桑葉二錢五分 (7.5g) 菊花一錢 (3g) 杏仁二錢 (6g) 連翹一錢五分 (5g) 薄荷八分 (2.5g) 苦桔梗二錢 (6g) 生甘草八分 (2.5g) 蘆根二錢 (6g)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風溫初起,表熱輕證。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
【病機】風溫襲肺,肺氣失宣,故見咳嗽;因受邪輕淺,津傷亦輕,所以身不甚熱,口渴亦微。本方證屬溫病初起,肺失宣肅的表熱輕證,故立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為法。
【運用】1. 辨證要點:本方是主治風熱犯肺之咳嗽證的常用方劑。臨床應用以咳嗽,發熱不甚,微渴,脈浮數為辨證要點。因其為 “辛涼輕劑”,故肺熱甚者,當予加味後運用,否則病重藥輕,藥不勝病;若系風寒咳嗽,不宜使用。
2.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感冒、急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結膜炎、角膜炎等屬風熱犯肺或肝經風熱者。
3. 注意事項:方中藥物均系輕清之品,故不宜久煎。
【方歌】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
清疏肺衛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永久網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t&id=F00009

8,桂枝汤gzt

 8,桂枝汤gzt 桂枝9白芍9生姜9大枣3炙甘草6


【中文】桂枝湯
【汉语】Gui Zhi Tang
【英文】Cinnamon Twig Decoction
【分类】解表剂
【出处】《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 (9g) 芍药三两 (9g) 炙甘草 二两 (6g) 生姜三两 (9g) 大枣十二枚 (3g)
【用法】水煎,温服。啜热粥,温覆以助取汗,以微汗为度。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病机】本方之外感风寒表虚证,《伤寒论》言其 “太阳中风”,“营弱卫强”。所谓 “卫强”,是指风寒外袭,卫阳抗邪,经脉不利之发热,头痛,脉浮,有邪气实之意;所谓“营弱”,是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之汗出,恶风,脉缓,有正气亏之意。此证的病机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治宜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释疑】1. 本方证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汤发汗?盖本证之自汗,是由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故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不能止。桂枝汤虽曰 “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用意,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和则津不外泄。故如法服用本方,于遍身微汗之后,则原证之汗出自止。
2. 关于桂枝与白芍的配伍:方中桂枝散解邪,助卫阳、通经络,祛在表之风邪,兼治经脉不利之头痛,是为 “卫强” 而设;白芍益阴敛营,既补其因汗出耗损之营阴,又酸收以敛固外泄之营阴,是为 “营弱” 而配。桂芍等量合用,一则,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是相辅相成之配伍形式;二则散中有收,汗中寓补,是相制相成之配伍形式。二药一治 “卫强”,一治 “营弱”;一助卫阳,一益营阴,故为调营卫、调阴阳的基本结构。仲景调气血阴阳的方每配用此结构。
3. 关于服法:本方服法要求啜热粥与温覆取微汗。药后啜热稀粥。一则借水谷之精气,温养中焦,培益汗源,易于酿汗:二则藉谷气内充,鼓舞胃气,以助卫阳驱邪外出。温覆可以保暖,为取汗创造条件;出汗以全身微汗为佳,如此,既不伤正气,又可使邪从汗解。
4. 关于 “病汗” 与 “药汗” 的区别: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汗出为 “病汗”,服桂枝汤后之汗出为 “药汗”。二者的区别是病汗常带凉意,伴恶风、头痛等症,多为局部出汗;药汗则带热意,为遍身微汗,汗出病愈。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外感风寒表虚证者;以及风湿性关节炎、多形红斑、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妊娠呕吐等辨证属营卫不和者。
3. 注意事项: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附方】1.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桂枝去皮,二两 (6g) 芍药二两 (6g) 生姜切,三两 (9g) 炙甘草,二两 (6g) 大枣擘,十二枚 (3枚) 葛根四两 (12g)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桂枝去皮,三两 (9g) 芍药三两 (9g) 生姜切,三两 (9g) 炙甘草,二两 (6g) 大枣擘,十二枚 (3枚) 厚朴炙,去皮,二两 (6g)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6g)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02

7,香苏散xss

 7,香苏散xss 苏叶120香附120陈皮60甘草30


【中文】香蘇散
【汉语】Xiang Su San
【英文】Cyperus and Perilla Powder
【分类】解表剂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附子 紫苏叶 各四两 (120g) 炙甘草 一两 (30g) 陈皮二两 (60g)
【用法】煮散剂,每服9g,热服,不拘时候;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病机】风寒之邪,四时皆有。本方是为外感风寒,受邪轻浅,内兼气滞证而设。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与一般表证无异;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则为气郁不舒之征象。治宜解表理气。因感邪较轻,当 “以轻松流利为佳,不必动辄峻剂也”《医方论》卷1。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气滞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多用于胃肠型感冒属感受风寒兼气机郁滞者。
【附方】1. 香苏葱豉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制香附一钱半至二钱 (4.5-6g) 新会皮一钱半至二钱 (4.5-6g) 鲜葱白二三枚 (3枚) 紫苏一钱半至三钱 (4.5-9g) 清炙草六分至八分 (2-2.5g) 淡香豉三钱至四钱 (9-12g) 水煎服。功用:发汗解表,调气安胎。主治:妊娠伤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2.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卷2 紫苏叶一钱五分 (5g) 陈皮 香附各一钱二分 (各4g) 炙甘草,七分 (2.5g) 荆芥 秦艽 防风 蔓荆子各一钱 (各3g) 川芎五分 (1.5g) 生姜三片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功用:发汗解表,理气解郁。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方歌】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
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04

6,正柴胡饮zchy

 6,正柴胡饮zchy 柴胡9防风3生姜35陈皮4.5白芍6甘草3


【中文】正柴胡飲
【汉语】Zheng Chai Hu Yin
【英文】Bupleurum Correction Beverage
【分类】解表剂
【出处】《景岳全书》
【组成】柴胡一至三钱 (9g) 防风一钱 (3g) 陈皮一钱半 (4.5g) 芍药二钱 (6g) 甘草一钱 (3g) 生姜三至五片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风寒轻证。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病机】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脉浮,为风寒束表之征象,因感邪较轻,故其症以微恶风寒,发热为特点。治当解表散寒。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为张介宾所创制的平散风寒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初起以及妇女经期、妊娠、产后感冒等属外感风寒而气血不虚者。
【方歌】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
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07

5,加减葳蕤汤jjwrt

 5,加减葳蕤汤jjwrt  玉竹9薄荷4.5葱白6淡豆豉12白薇3桔梗4.5大枣2甘草1.5


【中文】加減葳蕤湯
【汉语】Jia Jian Wei Rui Tang
【英文】Solomon's Seal Variant Decoction
【分类】解表剂
【出处】《通俗伤寒论》
【组成】生葳蕤 (玉竹) 二至三钱 (9g) 生葱白二至三枚 (6g) 桔梗一钱至钱半 (4.5g) 东白薇五分至一钱 (3g) 淡豆豉三至四钱 (12g)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 (4.5g) 炙甘草五分 (1.5g) 红枣二枚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病机】本方主治阴虚之体外感风热者。外感风热,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口渴等症。阴虚之体,感受外邪,易于热化,且阴虚者亦多生内热,故除上述邪袭肺卫的见症外,尚有咽干,心烦,舌赤,脉数之症。治当辛凉解表,滋阴清热。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专为素体阴虚,感受风热之证而设。临床应用以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为辨证要点。本方是滋阴解表之剂,若无阴虚证候则不宜使用,否则表邪留连难去。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老年人及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属阴虚外感者。
【附方】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葱白连根切,一升 (9g) 干葛切,六合 (9g) 新豉绵裹,一合 (6g) 生姜切,二合 (6g) 生麦门冬去心,六合 (9g) 干地黄六合 (9g) 劳水八升,以杓扬之一千过。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渣,分三次温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功用:养血解表。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 (吐血、便血、咳血、衄血) 之后,感冒风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16

4,止嗽散zss

 4,止嗽散zss 百部1000紫苑1000桔梗1000白前1000荆芥1000陈皮500甘草375


【中文】止嗽散
【汉语】Zhi Sou San
【英文】Cough-Stopping Powder
【分类】解表剂
【出处】《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各二斤 (1kg) 甘草炒 十二两 (375g) 陈皮一斤 (500g)
【用法】散剂,每服9g,食后、临卧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病机】本方治证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风邪犯肺,肺失宣肃,虽经发散,其邪未尽,故仍咽痒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恶风发热。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而致咳嗽的常用方。临床以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
3.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温润,以温为主,故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附方】金沸草散《博济方》旋覆花三两 (90g) 麻黄去节,三两 (90g) 前胡三两 (90g) 荆芥穗四两 (120g) 炙甘草,一两 (30g) 半夏洗净,姜汁浸,一两 (30g) 赤芍药一两 (30g) 上为末,每服二钱 (6g),水一盏,加生姜、大枣,同煎至六分,热服。如汗出并三服。功用:发散风寒,降气化痰。主治: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
【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
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06

3,升麻葛根汤smggt

 3,升麻葛根汤smggt 升麻300葛根450白芍300炙甘草300


【中文】升麻葛根湯
【汉语】Sheng Ma Ge Gen Tang
【英文】Cimicifuga and Pueraria Decoction
【分类】解表剂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升麻 芍药 炙甘草 各十两 (300g) 葛根十五两 (450g)
【用法】煮散剂,每服9g,温服,不拘时候,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病机】麻疹之疾,是由小儿肺胃蕴热,又感时疫之邪所致。初起调护失慎,感受外邪,肌表闭郁,以致疹发不出,或疹出不畅。肺胃本有蕴热,又遇外邪袭表,邪正相争,肺失清肃,故初起可见肺卫症状:如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脉浮数等;热灼津伤,则口渴,舌红苔干。麻疹以外出为顺,内陷为逆。麻疹初起,疹发不出,治当因势利导助其透发;已有蕴热,又宜清热解毒,两相兼顾。
【释疑】关于方中芍药的选择:方中芍药,原书未标明是赤芍或是白芍,因宋时芍药尚未分赤白。多数医家注解本方时,虽言芍药,但多按白芍之义分析,如汪昂、王泰林、费伯雄等,亦有言芍药而按赤芍之义分析者,如吴昆等。本方之芍药究竟用赤芍为宜,还是白芍为妥?基于赤芍性味苦寒入血,清热凉血而又活血,可清解血络热毒,有利于透疹解毒;而白芍的酸收,不利于麻疹的透发。我们认为,治麻疹及其他发疹性疾病,以赤芍为宜;治痢疾既可赤、白合用,也可单用白芍或赤芍,用白芍取其缓急止痛之功,用赤芍取其凉血活血之效。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为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水痘、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等病属邪郁肌表,肺胃有热者。
3. 注意事项: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附方】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西河柳五钱 (15g) 荆芥穗一钱 (3g) 干葛一钱五分 (4.5g) 蝉蜕一钱 (3g) 薄荷叶一钱 (3g) 鼠粘子炒,研,一钱五分 (4.5g) 知母蜜炙,一钱 (3g) 玄参二钱 (6g) 甘草一钱 (3g) 麦门冬去心,三钱 (9g) 竹叶三十片 (3g) (甚者加石膏五钱 冬米一撮) 水煎服。功用:透疹解表,清热生津。主治:痧疹初起,透发不出。喘嗽,鼻塞流涕,恶寒轻,发热重,烦闷躁乱,咽喉肿痛,唇干口渴,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方歌】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