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神农尝百草 继往开来有我们

精华目录

内科目录

 内科目录 ❄  固定目录(内科目录)  、❄   编辑 (内科目录)   、 ❄  固定连接  (精华目录) 、 ❄  编辑  (精华目录)     置顶 范文 —— ❄ 综述范文:  病例万能公式【完整版】 、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大全 、

热门博文

2022年12月20日星期二

6,正柴胡饮zchy

 6,正柴胡饮zchy 柴胡9防风3生姜35陈皮4.5白芍6甘草3


【中文】正柴胡飲
【汉语】Zheng Chai Hu Yin
【英文】Bupleurum Correction Beverage
【分类】解表剂
【出处】《景岳全书》
【组成】柴胡一至三钱 (9g) 防风一钱 (3g) 陈皮一钱半 (4.5g) 芍药二钱 (6g) 甘草一钱 (3g) 生姜三至五片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风寒轻证。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病机】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脉浮,为风寒束表之征象,因感邪较轻,故其症以微恶风寒,发热为特点。治当解表散寒。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为张介宾所创制的平散风寒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初起以及妇女经期、妊娠、产后感冒等属外感风寒而气血不虚者。
【方歌】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
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07

5,加减葳蕤汤jjwrt

 5,加减葳蕤汤jjwrt  玉竹9薄荷4.5葱白6淡豆豉12白薇3桔梗4.5大枣2甘草1.5


【中文】加減葳蕤湯
【汉语】Jia Jian Wei Rui Tang
【英文】Solomon's Seal Variant Decoction
【分类】解表剂
【出处】《通俗伤寒论》
【组成】生葳蕤 (玉竹) 二至三钱 (9g) 生葱白二至三枚 (6g) 桔梗一钱至钱半 (4.5g) 东白薇五分至一钱 (3g) 淡豆豉三至四钱 (12g)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 (4.5g) 炙甘草五分 (1.5g) 红枣二枚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病机】本方主治阴虚之体外感风热者。外感风热,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口渴等症。阴虚之体,感受外邪,易于热化,且阴虚者亦多生内热,故除上述邪袭肺卫的见症外,尚有咽干,心烦,舌赤,脉数之症。治当辛凉解表,滋阴清热。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专为素体阴虚,感受风热之证而设。临床应用以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为辨证要点。本方是滋阴解表之剂,若无阴虚证候则不宜使用,否则表邪留连难去。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老年人及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属阴虚外感者。
【附方】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葱白连根切,一升 (9g) 干葛切,六合 (9g) 新豉绵裹,一合 (6g) 生姜切,二合 (6g) 生麦门冬去心,六合 (9g) 干地黄六合 (9g) 劳水八升,以杓扬之一千过。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渣,分三次温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功用:养血解表。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 (吐血、便血、咳血、衄血) 之后,感冒风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16

4,止嗽散zss

 4,止嗽散zss 百部1000紫苑1000桔梗1000白前1000荆芥1000陈皮500甘草375


【中文】止嗽散
【汉语】Zhi Sou San
【英文】Cough-Stopping Powder
【分类】解表剂
【出处】《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各二斤 (1kg) 甘草炒 十二两 (375g) 陈皮一斤 (500g)
【用法】散剂,每服9g,食后、临卧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病机】本方治证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风邪犯肺,肺失宣肃,虽经发散,其邪未尽,故仍咽痒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恶风发热。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而致咳嗽的常用方。临床以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
3.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温润,以温为主,故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附方】金沸草散《博济方》旋覆花三两 (90g) 麻黄去节,三两 (90g) 前胡三两 (90g) 荆芥穗四两 (120g) 炙甘草,一两 (30g) 半夏洗净,姜汁浸,一两 (30g) 赤芍药一两 (30g) 上为末,每服二钱 (6g),水一盏,加生姜、大枣,同煎至六分,热服。如汗出并三服。功用:发散风寒,降气化痰。主治: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
【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
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06

3,升麻葛根汤smggt

 3,升麻葛根汤smggt 升麻300葛根450白芍300炙甘草300


【中文】升麻葛根湯
【汉语】Sheng Ma Ge Gen Tang
【英文】Cimicifuga and Pueraria Decoction
【分类】解表剂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升麻 芍药 炙甘草 各十两 (300g) 葛根十五两 (450g)
【用法】煮散剂,每服9g,温服,不拘时候,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病机】麻疹之疾,是由小儿肺胃蕴热,又感时疫之邪所致。初起调护失慎,感受外邪,肌表闭郁,以致疹发不出,或疹出不畅。肺胃本有蕴热,又遇外邪袭表,邪正相争,肺失清肃,故初起可见肺卫症状:如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脉浮数等;热灼津伤,则口渴,舌红苔干。麻疹以外出为顺,内陷为逆。麻疹初起,疹发不出,治当因势利导助其透发;已有蕴热,又宜清热解毒,两相兼顾。
【释疑】关于方中芍药的选择:方中芍药,原书未标明是赤芍或是白芍,因宋时芍药尚未分赤白。多数医家注解本方时,虽言芍药,但多按白芍之义分析,如汪昂、王泰林、费伯雄等,亦有言芍药而按赤芍之义分析者,如吴昆等。本方之芍药究竟用赤芍为宜,还是白芍为妥?基于赤芍性味苦寒入血,清热凉血而又活血,可清解血络热毒,有利于透疹解毒;而白芍的酸收,不利于麻疹的透发。我们认为,治麻疹及其他发疹性疾病,以赤芍为宜;治痢疾既可赤、白合用,也可单用白芍或赤芍,用白芍取其缓急止痛之功,用赤芍取其凉血活血之效。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为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水痘、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等病属邪郁肌表,肺胃有热者。
3. 注意事项: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附方】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西河柳五钱 (15g) 荆芥穗一钱 (3g) 干葛一钱五分 (4.5g) 蝉蜕一钱 (3g) 薄荷叶一钱 (3g) 鼠粘子炒,研,一钱五分 (4.5g) 知母蜜炙,一钱 (3g) 玄参二钱 (6g) 甘草一钱 (3g) 麦门冬去心,三钱 (9g) 竹叶三十片 (3g) (甚者加石膏五钱 冬米一撮) 水煎服。功用:透疹解表,清热生津。主治:痧疹初起,透发不出。喘嗽,鼻塞流涕,恶寒轻,发热重,烦闷躁乱,咽喉肿痛,唇干口渴,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方歌】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12

2,小青龙汤xqlt

 2,小青龙汤xqlt 麻黄9桂枝9干姜6细辛6五味子6白芍9半夏9甘草6


【中文】小青龍湯
【汉语】Xiao Qing Long Tang
【英文】Minor Green Dragon Decoction
【分类】解表剂
【出处】《伤寒论》
【组成】麻黄三两 (9g) 芍药三两 (9g) 细辛三两 (6g) 干姜三两 (6g) 炙甘草 三两 (6g) 桂枝三两 (9g) 半夏半升 (9g) 五味子半升 (6g)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病机】本方主治之证乃素有水饮,复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的表实证。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寒饮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水留胃中,胃气上逆,故干呕;饮溢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是为外寒里饮之佐证。此时,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不疏表而单蠲水饮,则表邪难解,唯有解表化饮,内外合治,才是正法。
【释疑】关于五味子、芍药的配伍:大凡外感之证,多忌酸收之品,而兼痰嗽者尤忌之,本方何以配用酸收之五味子、白芍?小青龙汤证为素有内饮,复感风寒,外寒引动内饮所致。外感风寒,毛窍闭塞,本应辛温发散,但素有寒饮之人,脾肺本虚,若以峻剂发汗,则有耗散肺气,劫阴损津之弊,应当发散与酸收并用,气阴兼顾,方为两全。方中以麻、桂相须为用,发汗祛邪;姜、辛、夏温肺化饮,五药皆为辛散性温之品,而五味子功能敛肺止咳,芍药功能敛阴养血,二药与前五药相配,则辛散发汗而不耗气伤津;酸敛而不留邪,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况且五味子、白芍的配伍,不仅是佐制之用,更有佐助之效,本方止咳平喘功效的发挥,与二药的配入有关。五味子止咳平喘之功,古代本草书籍已有定论;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实,白芍能缓解支气管痉挛而具平喘之效。可见,二药的配伍能增强本方平喘之力。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3. 注意事项:本方因其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附方】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射干三两 (9g) 麻黄四两 (9g) 生姜四两 (6g) 细辛三两 (6g) 紫菀三两 (6g) 款冬花三两 (6g) 大枣七枚 (3枚) 半夏大者洗,半升 (9g) 五味子半升 (3g)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05

1,九味羌活汤jwqht

 1,九味羌活汤jwqht 羌活9防风9苍术9细辛9白芷9川芎9生地9黄芩9甘草6


【中文】九味羌活湯
【汉语】Jiu Wei Qiang Huo Tang
【英文】Nine Ingredients Notopterygium Decoction
【分类】解表剂
【出处】《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羌活一两半 (9g) 防风一两半 (9g) 苍术一两半 (9g) 细辛五分 (3g) 川芎一两 (6g) 香白芷一两 (6g) 生地黄一两 (6g) 黄芩一两 (6g) 甘草一两 (6g)
【用法】水煎,温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之,而不用汤投之。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病机】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
【释疑】1. 关于 “分经论治”:宋金元之前,表证皆从仲景太阳论治。然外感风寒湿邪,太阳虽首当其冲,但六经皆可累及。方中羌活主入太阳;苍术主入太阴;细辛主入少阴;川芎主入厥阴;白芷主入阳明;黄芩主入少阳,合用则既兼治内外,又分属六经。于此,原书强调 “以上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具体运用时,"当视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方能 “其效如神”。现代应用,若头痛以后头痛牵连项部为特点,重用羌活;以前额部为甚,重用白芷;头顶痛或两侧头痛明显,重用川芎;头痛牵引牙痛者,每重用细辛。
2. 关于服法:方剂功效的发挥与服法密切相关,临证应用本方尚须据病情轻重,通过服法控制其解表发汗的强弱。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本方,药后应啜粥以助药力,以便酿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服本方即可微发其汗。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内热证的常用方,亦是体现 “分经论治” 思想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3. 注意事项:本方虽有生地、黄芩之寒,但总属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附方】大羌活汤《此事难知》卷上,羌活 独活 防风 细辛 防已 黄芩 黄连 苍术 炙甘草 白术各三钱 (9g) 知母 川芎 地黄各一两 (30g) 每服半两 (15g),水二盏,煎至一盏半,去渣,得清药一大盏,热饮之;不解,再服三、四盏解之亦可,病愈则止。功用:发散风寒,祛湿清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头痛身重,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舌苔白腻,脉浮数。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03

19,归脾汤gpt

 19归脾汤gpt 黄芪3龙眼肉3人参6白术3当归3茯神3酸枣仁3远志3木香1.5炙甘草1


【中文】歸脾湯
【汉语】Gui Pi Tang
【英文】Spleen-Restoring Decoction
【分类】补益剂
【出处】《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炒,各一钱 (3g) 人参一钱 (6g) 木香五分 (1.5g) 炙甘草,三分 (1g)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 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仲,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 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病机】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喑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虚热;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上述诸证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
【運用】1.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方歌】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便血崩漏总能医。
【附注】1. 木香 (Aucklandia lappa) 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一中。该物种受高度保护,已禁止进行其野生品种的商业性贸易。
2. 人参 (Panax ginseng) 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二中。该物种虽可进行贸易,但须受许可证制度管制。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