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补中益气汤bzyqt 人参6白术9黄芪18当归3陈皮6升麻6柴胡6炙甘草9
【中文】 | 補中益氣湯 |
【汉语】 | Bu Zhong Yi Qi Tang |
【英文】 | Center-Supplementing and Qi-Boosting Decoction |
【分类】 | 补益剂 |
【出处】 | 《内外伤辨惑论》 |
【组成】 |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 (18g) 炙甘草,各五分 (9g) 人参去芦,三分 (6g) 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 (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 (6g) 升麻二分或三分 (6g) 柴胡二分或三分 (6g) 白术三分 (9g) |
【用法】 |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
【功用】 |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主治】 | 1. 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 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
【病机】 | 本方治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运化不及,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气虚不能固表,阳浮于外,故身热自汗。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 |
【释疑】 | 关于气虚发热: 本方证中的身热为气虚发热,有别于外感发热。其发热之机理主要是脾胃元气虚馁,升降失常,清阳下陷,脾湿下流,下焦阳气郁而生热上冲。治疗这种发热,“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因阳气下陷而不上升,内郁而不能外达而发热,用甘温之品益气升阳,使清阳复位而热自除,故而补中益气汤为 “甘温除热” 的代表方。 |
【運用】 | 1. 辨证要点:本方为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 现代运用:本方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如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均可加减应用。 3. 注意事项: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
【附方】 | 1. 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二两 (30g) 半夏汤洗 人参去芦 炙甘草,各一两 (15g) 独活 防风 白芍药 羌活各五钱 (各9g) 橘皮四钱 (6g) 茯苓 柴胡 泽泻 白术 各三钱 (各5g) 黄连一钱 (1.5g) 上口父咀,每服三钱至五钱 (15g),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主治:脾胃气虚,湿郁生热证。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肢体重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 2. 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生黄芪六钱 (18g) 知母三钱 (9g) 柴胡一钱五分 (4.5g) 桔梗一钱五分 (4.5g) 升麻一钱 (3g) 水煎服。功用:益气升陷。主治:大气下陷证。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或三伍不调。 3. 举元煎《景岳全书》人参三至五钱 (10~20g) 黄芪炙,三至五钱 (10~20g) 炙甘草一至二钱 (3~6g) 升麻五至七分 (4g) 白术一至二钱 (3~6g)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温服。如兼阳气虚寒者,桂、附、干姜俱宜佐用。如兼滑脱者,加乌梅一个,或文蛤七、八分。功用:益气升提。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 |
【方歌】 |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
【附注】 | 人参 (Panax ginseng) 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二中。该物种虽可进行贸易,但须受许可证制度管制。 |
永久网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s&id=F00069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